13听书网免费提供叶振邦作品《行通济》评书最新章节在线MP3试听。登陆账号  |  用户注册
  • 相声戏曲
  • 综艺娱乐
  • 百家讲坛
  • 网游竞技
  • 官场商战
  • 人物传记
  • 通俗文学
  • 其他有声
  • 完本小说
  • 繁体版
  • 首页  »  长篇评书  »   行通济
    完结

    行通济评书

    类型:长篇评书
    状态:已完结
    作者:叶振邦  
    更新:2021-04-14 18:38
    演播:粤语  叶振邦  
    立即收听收藏小说评论本书

    内容介绍:

      行通济,是广东佛山一带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玩祈福活动。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真正行通济是正月十六,但是后来政府改为正月十五。在广佛都市圈,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元宵节活动,要数佛山民间自发的行通济,冇闭翳活动。元宵节当晚,几十万人齐集佛山通济桥前,呼朋唤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风车,汇入拥挤的人潮,施施然迈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祈求时来运转。这种习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元宵行通济习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行通济已成为整个珠三角的年度盛事。行通济影响力日益扩大,与行通济内念两个关键因素有关:一是体现了岭南民俗和广府文化,二是体现了祈福文化。这此早已烙在珠三角当地居民脑海的文化印记,经佛山当地政府的全力维持和推崇,加上近年来佛山传媒集团举全媒体力量积极参与和运作,成为当地人们共同的文化盛事和积极健康向上的民俗。行是粤语走的意思,通济指的是通济桥。据说佛山城南今南浦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而且还流传着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蔽翳是粤语方言,意指忧愁、衰气。)行通济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距今3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不变,人们每年仍不约而同地走过桥面。直到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据记载,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开始是木石参半的拱桥,建成时,取名为通济桥。因为桥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当朝的户部尚书李侍问回到佛山时,发起募捐修桥。在建桥时,他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的方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众人。行通济,无闭翳这种说法在何时盛行?《行通济》一书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间,行通济之风日趋旺盛,每到正月十六。从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户,携子带女,手举纸制风车、风铃、小花灯,拥到通济桥边,再绕道回家。闭翳是指忧愁、衰气的意思。闭翳是广州方言,亦作屃。其意为气闷之外,还有阴暗困压的意思。行通济这一传统习俗在佛山流传几百年了。行通济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乡民行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和家庭幸福等。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由于该桥横跨佛山涌,是通往顺德、番禺的必经之路,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在为求来年生意顺境,便行通济桥讨好意头,后渐成习俗,并衍生出行通济,无闭翳这一俗语。现在,该古老习俗也逐渐被赋予了现代的色彩。如2000年举行了佛山市献爱心捐善款元宵万人行活动;2005年禅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制作了大型生菜灯,倡导引菜(财)归家,并把生菜灯拍卖所得用作善款捐献给佛山福利事业;2006年更组织了畅行通济·引财归家——万家通济系列文化活动,为古老的习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现在,行通济活动对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意念。如今,则以防滑条取代台阶,提高了过桥人的安全系数,体现了过桥祈福的意念。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专家余婉韶和曾在南济观音庙做过庙祝的吴虾都表示:九出十三归的意思就是价值十元的东西,九元当押出去,却要以十三元来向当押店赎回。这根据当时佛山地区当押店发展兴旺而得来的。余婉韶认为,仅从这个小的细节,就能体现出古时的佛山人已经有超高的经商头脑与智慧。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佛山人人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事事顺利。行通济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祝愿。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没有任何人出面组织,佛山万人空巷,为了一个共同的希冀,同走一条桥,附近南海、三水、高明、顺德的一些村镇的群众也赶来参加。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专家余婉韶表示,之前社会上流传着行通济要连续三年,无闭翳才会灵验的说法,但他们小时候不间断地多次行通济桥,也没听老人们提到这种说法。之后,他们查了史书,也没发现有这样的记载。此外,那句佛山人家喻户晓的行通济,无闭翳的俗语,史书也没记载。其他专家也普遍赞同这种说法。因此,行通济,无闭翳的口号是后来才形成的。通济桥位于今普澜公路北端的同济路口。明代这里为桥亭铺(即区)。它横跨佛山涌,该水道通大沙、弼塘、简村,石硍、奇槎诸乡,是当时通往顺德县主要水道。通济桥原是一座拱形的石桥,每当夕阳斜照,桥形倒映于水中,宛如天上出现的一条长虹一样,荡漾于水中,古人以为奇观,将它列入佛山八景之一:村尾垂虹。后人在桥旁石柱刻以对联便是形容此般美景。右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左联: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对联概括了原通济桥的风貌特色,但重建后的通济桥远远逊色于原桥,没有了舟舫如织,没有斜阳映桥如虹,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了原桥的那种真挚、亲切的感情。惜星移景易,古桥断迹,然行通济之风长盛。《佛山史志》主编助理黄国扬认为,通济桥两岸建有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坛后,每逢正月十六,四乡的人步行到通济桥,或者在社坛焚烧香烛、放鞭炮,或者步入观音庙烧香,男子求签,妇女就扯神前花灯灯带,接着就购买行运风车走通济桥,而且要按照固定的路线行走。因此,行通济的禁忌是:凡行通济桥的人,则要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不能折回复返,须由桥尾右傍大基而去,经尾窦到澳口返回佛山镇,否则不吉利。人们认为在隆重的春节习俗结束时,举家老少欢欢喜喜行通济,祈求一年顺景行好运,行过通济,春节习俗也就完满结束,繁忙的劳作便开始了。于是行通济的仪式是先经南济庙,上通济桥,过通运社至茶亭,由存院围尾窦转入普君圩,或经蜘蛛山前归家,一路通顺,不得折回走回头路,以取一路通顺行好运之意。行通济新路线:岭南大道(同济东路)——同济东路——骑楼通道——通济桥——济世广场——普澜二路(同济路、同华东一路、同华东二路)。在行通济活动现场,不少市民手里都会拿着翠绿的生菜、金闪闪的小风车、玲珑的小花灯……近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专家余婉韶、梁国澄等人告诉记者,今天的行通济与昔日行通济相比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被称为行通济四大吉祥物中的花灯、风车、风铃都是后来增添的新内容。解放前市民几乎是空手走通济桥的,手里并没有拿花灯或风车,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民间风尚。梁国澄说,所有民俗的延续,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但它能延续必然有他积极的一面。其实,我觉得风车、生菜、风铃、花灯都是些寓意很好的吉祥物,行通济因为有这些新元素,更加光彩夺目。清代的佛山镇为洛水所环绕,沿河共有20多座桥梁,人家尽枕河,居民往来,悉凭渡船和桥。众多桥梁成为城与乡、街与市之间的重要通道,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关这些桥的文化活动渐渐发展成为一些习俗,通济桥身处佛山南面出口,是沟通城乡的重要通道,佛山人行通济桥的风俗则是这种桥文化的代表。通济桥始建于明代,距今4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每逢正月十六,佛山人走出家门,来到洛水河畔,由南向北走过通济桥,以求一年平安顺利。行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成了佛山人的习俗。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未变。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70多岁的余婉韶曾在市文化局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数十年,退休后为非遗保护工作发挥余热。她说,行通济的时间一些市民误说成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其实正确的时间应该是:农历十五晚11时(子时)开始,十六晚亥时(10点)结束。

    最新列表

    • 2021-04-143737
    • 2021-04-143636
    • 2021-04-143535
    • 2021-04-143434
    • 2021-04-143333
    • 2021-04-143232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本书暂无评论,快来抢占第一条评论吧

    听过“行通济评书”的人还听过

    • 红楼梦
      精品推荐三国演义(李庆丰文化评书)水浒传(李庆丰文化评书)西游记(李庆丰文化评书)金瓶梅(华音李庆丰演播)友情链接白鹿原|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桑梓演播
      演播:华音李庆丰
    • 隋唐演义
      隋朝末年,朝廷腐败,炀帝昏庸,奸相宇文化及父子祸乱朝纲,民不聊生。以秦琼、徐懋功、程咬金等人为首的四十六位英雄好汉歃血结盟,招贤纳士,发动瓦岗起义,与隋军多次浴血奋战后,最终建立了一统天下的大唐帝国。自古乱世出英雄,而本书就是一部完完全全的英雄传。“小孟尝”秦琼与“混世魔王”程咬金等诸位瓦岗英雄,用他们的大智大勇书写了这样一部荡气回肠的“盛唐前传”!这部书里,乱世英雄平地起,盖世武艺无穷现,奇谋决断定江山!作为单田芳老师的经典代表作,多次被搬上荧屏银幕,而这部口头演绎的正宗原版又岂能错过!▲适合谁听:1、爱独处,乐于享受闲暇时光2、向往大唐,自然要追溯这段传奇3、出口成章,传统文化发烧友4、单田芳粉丝,不会错过他的每一部作品
      演播:单田芳评书
    • 水浒传
      喜马拉雅独家作品,每日更新,欢迎关注订阅!《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啸聚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的独特性格和各人被逼上梁山的成长道路。书中塑造了108个英雄好汉,每人有每人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人物的迥异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部评书是根据施耐庵的原著《水浒》讲述。故事包括林冲发配,武松打虎,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鲁智深、武松二龙山聚义,三打祝家庄,大战高唐州等。
      演播:单田芳评书
    • 小五义
      《小五义》是《三侠五义》的续书。是根据清朝末年民间艺人石玉昆的说书本润色而成。叙述为剪除叛逆的襄阳王赵玉,锦毛鼠白玉堂独闯铜网阵遇害。此后,其余义士亦渐衰老。他们的后辈徐良、白芸生、卢珍、韩天锦为共破铜网阵,在赴襄阳的途中凑集于客栈,与小侠艾虎,共结为“小五义”,并沿途诛锄豪强,齐集武昌,在蒋平、魏真等率领下,攻进铜网阵,在阵中遇以险情。故事曲折,情节纷繁.
      演播:单田芳评书
    • 水浒传
      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个个都是英雄好汉。《水浒传》是中国人不可不了解的一部经典传统名著。这部评书就是讲述关于这些水浒英雄的故事与绯闻。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演播:锅煮江湖
    • 单田芳评书:白眉大侠
      单田芳经典|你未听过的《白眉大侠》|超清母带音质|大师全盛时期作品白眉大侠-内容梗概讲述了宋朝四帝仁宗皇帝执政期间,以徐良、白云瑞为书胆,包括三侠、五义、小五义、小七杰等众开封府校尉,在八王赵德芳、包拯、颜查散等清官的支持下,为保国泰民安而不顾个人安危,抗强暴、战邪恶、捣匪巢、灭贼寇的故事。大师评书Hi-Fi系列大有不同大有精彩评书大师全盛时期作品大师评书Hi-Fi系列,创作于评书大师精力最充沛的时期,声音和身体均为最佳状态。全网最清晰音质,Hi-Fi听觉盛宴我们将保存最完善的资料母带,运用英夫美迪公司技术,导出与CD同级别的无损文件,让大师原音,再次回响。初代版本,你未听过的经典之作大师评书Hi-Fi系列,均为70-90年代的第一版评书,评书商业化之前,匠心打磨时间最长、最精细的版本。
      演播:大家
    版权及免责声明:
    行通济有声小说是由"粤语  叶振邦  "根据"叶振邦"小说《行通济》内容演播而来,本站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版权人所有,本站不参加任何原创录制工作,仅供低音质试听,请下载24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此有声书请购买正版高音质,若有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13听书网只是一个免费有声小说在线试听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V
  • W
  • X
  • Y
  • Z
  •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隐私条款|蜘蛛协议|联系我们